研究骨干
1、贾承造 中科院院士:
南京大学构造地质与地球物理专业博士,现任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总地质师兼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长期从事塔里木盆地的地质科研与石油勘探工作,对我国石油地质与盆地构造理论及油气勘探实践有重要贡献。主持过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塔里木盆地石油天然气勘探》等多项大型研究项目,在石油天然气地质、盆地构造演化等方面取得过多项重大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三等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特等奖,1995年被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评为陆上石油工业特等劳动模范和杰出科技工作者。1999年获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铁人成就奖银奖。2000年荣获第九届孙越崎能源大奖。
2、杜斌:
博士,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博士毕业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一直致力于环保新材料及新能源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自 2002 年起加入纳斯达克上市的美国最大燃料电池公司 Plug Power Inc,历任资深研究员、创优研发中心主任、亚洲区经理、全球采购总监等职务,拥有 20 多年的技术与商业管理经验。曾担任美国能源部/国防部资助的多个研发项目的首席科学家/项目主管。掌握燃料电池及相关核心技术并参与过多项技术转让与开发。作为项目主管,领导了混合动力电池管 理技术转让给中信国安的全过程,并帮助其圆满完成 2010 广州亚运会期间混合动力公交巴士车队运行任务。 已获美国授权专利 7 项,发表论文 68 篇,包括 10 多次大会主题报告和特邀报告, 并应邀为两本专著撰写绿色能源及燃料电池章节( Polymer Electrolyte Fuel CellDurability、Materials for the Hydrogen Economy)。曾担任美国国家标准局专家评审委员会独立专家、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 新能源研究中心工业顾问委员会委员、美国纽约州新能源协会常务理事,并长期受邀担任美国三所大学的客座研究员。
3、周勇: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环境材料与再生能源研究中心教授。于2000年10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博士学位。先后在日本京都大学、德国马普胶体与界面研究所(洪堡学者)等国际著名研究机构从事科学研究工作。2009年9月年被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按海外人才引进回国工作,加入环境材料与再生能源研究中心,聘为教授。主要从事:(1)人工光合成二氧化碳转化为可再生碳氢燃料;(2)光电材料的设计和构建; (3) 高效、低成本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产业化应用研究。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际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超11篇,多次受邀在Adv. Mater.、Adv. Funct.Mater.、Chem. Mater.等期刊上撰写15篇综述文章。论文引用超过11,000次,其中32篇论文他人引用次数超过100次,单篇最高引用超过1000次,18篇论文曾入选ISI Web of Science统计的“过去十年高被引论文”, H指数48,授权专利8项。光催化还原 CO2研究成果作为主要研究内容, 荣获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四)。主编三本英文专著(Springer等出版社出版)。主持国家基金委、科技部等项目。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010年)、江苏省首届杰出青年基金(2012年)。
4、罗文俊:
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副教授。长期从事高效太阳能分解水制氢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主要包括:在户外实现高效稳定光电化学太阳能分解天然海水制氢;通过消除表面复合中心使 Ta3N5光阳极太阳能分解水光电流达到当时报道的世界最高值;对高效太阳能分解水制氢中涉及的基本物理化学过程取得一系列新认识。迄今为止,已在Angew.Chem.Int.Ed.(内封面文章)、Energy Environ.Sci.、Adv.Energy Mater.、Nano Energy、Adv.Funct. Mater.、J. Mater. Chem. A、ACS Appl. Mater.Interfaces、J.Phys. Chem.C.、Phys.Chem.Chem.Phys.、Electrochem. Comm.、Appl. Phys. Lett.等国际著名 SCI期刊上发表论文59 篇,总引4000余次。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具体贡献包括学生的论文选题、实验方案设计、数据分析、文章写作与投稿等)论文31篇。申请了中国发明专利 8 项,授权3项。获得了2016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第二完成人)和 2012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第四完成人)。主持了国家重 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 )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面上项目 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1项,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 究面上项目 1 项,参与了 973 项目 2 项。
5、陈鑫:
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副教授,2008年6月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获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嵌入式系统、高可信系统和软件工程。2005 年和2006 年两次赴联合国大学国际软件技术研究所担任客座研究员。主持973项目子课题、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子课题、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江苏省产学研项目,作为技术骨干参加国家重点研发项目、863 项目、核高基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在内的多项科研项目,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 次),在国际期刊、国际会议发表论文40余篇,发明专利授权4项。
6、朱凤祥:
朱凤祥,男、1948年出生,学历大专, 1967年-1974年参军,1975年从事工作。曾在电子仪器厂任职技术骨干并在航天部702所负责返回舱热源泵的研究后从事新能源风力发电方面研究。擅长电子信息、控制系统、机械设备发电、仿真震动极限方面的研究工作等。申请专利:1、直轴微动力磁面路聚能环风力发电机,专利号: ZL20122012782317;2、风力发电机专利号: ZL201720118862. 3;3、节能型硅钢体直流牵引电磁铁专利号: ZL201420111345. X; 4、垂直轴风力发电机及其风轮调速装置,专利号: ZL201520678502. X;5、垂直轴风力发电机,专利号: ZL201520678102. 9;6、全天候太阳能光电时钟跟踪器,专利号: ZL201520678536. 9。